正典

   當某一個文本(如《約翰福音》)在新約教會的許多社區中,發生重大的影響力,正統的教會權威就會針對這個文本加以評估,並且將其納入正式的教會儀典中,將其稱之為「正典」。

    在文學史中,早期的「正典」多半都以父權和中上階級意識形態為其主要考量標準,因此在「女性主義」抬頭之後,許多文學正典經常備受質疑,特別是女性與弱勢族 裔的作品,通常都無法納入學院論述與正典的行列當中,成為嚴肅的學術研究對象。因此在八○年代之後,文學史與正典形成(canon formation)的相關研究與討論,多半都將其中的權力、性別、知識體系等歷史因素加以評估,藉此挑戰「正典」這個傳統觀念的思考,並運用「女性主義」、「解構主義」、「後結構主義」的思維模式,針對文學史的傳承,以及閱讀過程中所傳達的意識形態,重新加以批判與反省。

    以《美國文學史》的幾個版本為例,就可以明顯看出,這幾十年來,原本被納入學院中,作為教授「美國文學史」課程所使用的教材,不只是所選擇的作家、作品已經有所差異,甚至連討論文本的方式,也都起了相當大的變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aa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