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抑斥

 

法國女性主義者及符號學家茱莉亞‧克莉絲蒂娃(Julia Kristeva)在她八○年代的著作經常提出這個觀念。這個概念來自於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與拉岡(Jacques Lacan),主要指涉嬰兒早期經歷「閹割情節」與「原初景觀」(primal scene)之後,針對自我與他者之疆界所形成的怖懼、憎惡、排斥,尤其從一些不純淨、污穢的事物及其餘留的氛圍,去衍生防衛及斥責機制,這種恐懼構成其無意識狀態中,對母體及客體的一種欲求及排斥,因此慢慢在成長的過程中,將他者(特別是「母體」)界定為需要加以壓抑及排斥的對象,進而與本身的欲望產生混淆,變成沮喪(depression)、憂鬱症(melancholia)的一大病因。

   「抑斥」在文學以及電影中的呈現,通常是以「外星人」為主要角色,透過將外來者或他者加以對象化,以引發恐怖及排斥感,藉此投射個人的恐怖黑暗心靈機制。比如導演雷利‧史考特(Ridley Scott)所執導的《異形》(Aliens),以及其後由詹姆斯‧卡邁隆(James Cameron)、大衛‧芬奇(David Fincher)與尚皮耶‧居內特(Jean-Pierre Jeunet)所執導的「異形」系列電影,都是以蕾普莉(Ripley)與異形間的故事為基礎,觸及人類對外星人或非人類族群排斥體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aa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